|
《霞浦·千里海疆行》系列第6集《海上女神》时间:2021-09-19 2016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,是海上女神妈祖1056周年的诞辰。这一天,在霞浦沙江镇的竹江村,这个面积只有0.1平方公里的小岛,迎来了当地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——“渔村神会”。竹江村四面临海,村民都以海上作业为生计。他们的张氏先祖于宋朝建炎元年(1127年)从福州迁入时,把妈祖神像供于小船之中带入竹江,从此,妈祖也成为当地渔民的一面精神旗帜。 竹江村的神会至今还延续和保留着传统的形态,它以妈祖巡境、妈祖走水、上演酬神戏为重点,不仅规模大,时间长,而且影响广。民国时期的《霞浦县志》曾形象地记述了竹江村的妈祖祭祀活动:“夜夜击鼓竽,景足乐也”。1000多年来,从中国东南沿海漫长的海岸线到台港澳以及东南亚等地区,妈祖信仰作为一种民间信仰,逐渐根植于民众心间。据统计,目前,全世界已有妈祖庙近6000多座,信众达2亿多人。仅霞浦全县,大大小小的妈祖庙多达36座,居闽东各县市区之首。尤其难得是,并不靠海的畲族村庄半月里,这里的龙溪宫也供奉着妈祖,据记载,这是全国其它畲族地区未曾见过的景象。那么,妈祖果然真有其人吗?她又如何走上神坛,成为中国古代很具威望的航海保护神呢? 宋太祖建隆元年(960年﹞农历三月二十三日,福建莆田的湄洲岛上的一户林姓人家诞生了一名女婴。说来奇怪,她小时候并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啼哭吵闹,“自始生至弥月,不闻啼哭”,一直到她七八岁时,才开口说话。于是,父母为她取名“林默”,长大后,当地人都称她 “林默娘”或者“默娘”。从小便懂得行善济人的林默娘一天天长大,而她的成长史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扶危救难史,每到危急时刻,一位翩翩少女飘然而至,轻舒长袖,风浪顿时停息。 公元987年九月初九,28岁的林默娘羽化成仙,登上一块巨石,化为云霞,缓缓升天而去。霞浦松山的人们则认为,林默娘化成了血木段,松山村民以此雕刻塑像,至今保存。当然,林默娘这种形象的提升,还要归功于宋徽宗。《宋会要辑稿》记载:公元1123年,宋徽宗赐封“顺济”二字作为林默的庙额名号,这使得原本只是民间信奉的神明,第一次受到了官方的认可。 这里是霞浦县近郊的松山村,也是距县城很近的一个出海口。当地渔民们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,出海之前,必定要到妈祖庙里虔诚地进香祷告,并求得一面令旗和香囊,暗示妈祖佑护航程。每条船上都有妈祖的神像,等到鱼虾满舱、平安归来了,渔民们一定会进庙祷告答谢。 今年30岁出头的陈杰,却已在松山天后行宫作了11年的义工,他负责天后行宫的日常管理,还负责重大神节的策划与筹备。陈杰说,从小他就在妈祖文化的熏陶下成长,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弘扬妈祖大爱的精神,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。 在松山,妈祖的传奇无处不在。这里有着“东去无边海,西来万顷田”的地势条件,历史上的松山曾是海上军事要地,设置过水寨烽火台、炮台等军事设施,历代都有巡检官在海面执行巡查任务。相传宋初,妈祖的父亲、都巡检林愿因平定海寇曾经驻防松山,后来他与当地的王氏(一作陈氏)夫人成亲了,生下了妈祖。因此,松山的百姓认为,松山是妈祖的外婆家,妈祖也曾经在此寓居过,“天后行宫”的名称即由此而来。 据考证,把妈祖庙称为行宫的,全国只有两处(另外一处在山东)。松山的天后宫既是闽东建立时间早、规模大的妈祖宫,也是福建省内很早期的一个天后行宫。 “三月二十三,阿婆走水在松山”,这是以前的传统。现在,松山的村民结合当地特色,把“走水”这一仪式放到了端午节期间举行。 在热闹的庆典活动中,人们仿佛看到了妈祖慈祥、温婉的容颜,感受到了她扶危济困、德泽如春的品质福佑。1000多年来,妈祖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航海之灯,成为一种海洋文化的象征和人们无法割舍的亲情和纽带。 来源:宁德电视台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