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线:18965432266
首页 >> 旅游攻略 >>视频 >> 《霞浦·千里海疆行》系列第4集《汐路之桥》
详细内容

《霞浦·千里海疆行》系列第4集《汐路之桥》

时间:2021-09-19        阅读

伴随潮汐时隐时现的汐路桥,为什么成为千里海疆十分罕见的建筑奇观?
这座目前国内现存尤为长的古代海埕石路桥,承载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价值?
曾经为凝固汐路桥产生积极作用的海蛎,如何凝结成一种叫乡愁的深情?

敬请收看《霞浦·千里海疆行》系列第四集《汐路之桥》



微信图片_20210919153051.jpg


解说词节

这个镶嵌在霞浦东吾洋近岸海域的袖珍型海岛,面积仅0.1平方公里,名叫竹江,当地人也称之为竹屿。

宋建炎元年(1127年),张氏先祖从福州乌石山迁入竹江岛,至今已繁衍30多代。明朝宣德年间(1426年—1435年),又有郑姓和陈姓迁入,现在已有500多户,3000多人。

张氏先祖刚迁来时,竹江还是一个荒岛。先人们主要从事渔业生产,所需粮食、蔬菜、柴火以及生活用品,都要靠船从岛外运进来,生活十分不便。当潮水退去,航道受阻,滩涂就成了一大障碍,遇到急事或者出现危重病人,人们只能望洋兴叹。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,也造就了岛上居民的特殊风俗,亲朋好友如果来访,来去尽可随意,主人一般不会客套挽留。


微信图片_20210919153105.jpg


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之下,竹江村的汐路桥应运而生,因为是建在滩涂上,涨潮时没于海水中,退潮时才能行走,故称为汐路桥,既是路也是桥。

在中国,修桥铺路不仅是一项工程,它更是行善积德的象征。当地的一位廪贡(资历较深的秀才)郑启昂一生勤俭持家,理财有方,在岛外购置田产,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。嘉庆十六年(1811年),郑启昂决定拿出巨额资金,为民修筑路桥。




受潮汐的影响,在滩涂上铺设桥石,每天只能借助退潮后的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。人们不难想象,在缺乏先进技术与大型机械设备的清朝,实施这一工程是何等地艰难!这样的条石,每一块都重达二三百斤,需要两个劳力才能抬得动,每一米路桥,至少需要12块条石。而有的地方竟然足足铺了6层。路桥越往海中延伸,抬石头的路途也越远,且淤泥也越深,施工难度越大。考虑到潮水回流的规律,当时还修建了6座这样的石桥,其中四座桥有上下两层桥洞,最高处2.9米。当时的工程建设者,为了使汐路桥更为牢固,巧妙地利用繁殖海蛎的方法,来凝结固定石块。这种运用生物加固桥梁的方法,古今中外,实属罕见。

在潮起潮落中,汐路桥时隐时现,亦桥亦路,成为十分罕见的海埕石路桥建筑奇观,它也是国内现存尤为长的古代海埕石路桥,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

从每年的十月到次年的二三月间,在竹江村悠长的老街里,到处都堆满了这些外表平淡无奇并带着海腥味的“壳包肉”。

获取美味的过程全靠手工,挖蛎妇女的刀功出神入化,手起刀落,一撬一抠,蛎肉就可剔出。

竹江人认为,是他们的郑氏先祖改进了海蛎的养殖方法,郑洪图是竹江郑氏第九世,为明朝嘉靖年的举人,曾任江西杜昌县知县。他的《蛎蜅考》相当于一篇农业科学论文,首次详细记载了竹扦海蛎的养殖方法,对这一技术做了经验总结。

竹江的老街深处,有着特别传统的海蛎小吃,品质上乘的海蛎个头小、略带墨绿色。同一种食材,在徐玉华的手里可以幻化出近10种不同的做法,油炸、干煎、红焖、煲汤、、、这是竹江人尤为隆重的海蛎宴。



古人说,秋风起,乃思菰菜羹、鲈鱼脍。不管身在何处,家乡的味道总伴着母亲煮的饭菜,在记忆中飘香,成为游子们隔山隔水隔不断的思念,令人倍感温暖。这种温暖在时间中汇聚,凝结成一种叫乡愁的深情。




霞光满目,烟波浩渺。夕阳下的汐路桥,横跨大陆与小岛之间,仿佛是一条披在海上的缎带,又像是大地母亲牵着孩儿的手臂,时刻提醒着远离家乡的孩子,那是家的方向。


最新评论
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
seo seo